治霾采用RFID手持终端快速识别渣土车信息
为继续治污减霾工作,实施冬季保卫蓝天行动,市整治办联合检查组对全市部分建筑工地的渣土车运行情况进行了夜查,从检查情况来看,各项目工地基本都能按规范标准操作,且容貌监督员的到岗情况也令人满意。
记者随着检查组对全市部分出土工地进行突击检查,重点查看各检查点容貌监督员是否按要求值守岗位,以及出入口的冲洗设备是否正常运转。根据市整治办的每日清运信息平台显示,当晚申报出土的工地共有31个,涉及清运车辆460多台。检查人员随身携带的RFID手持终端能在40米之内对渣土车进行识别,包括车牌号、所属公司、车辆备案证、运行轨迹等信息,这就能快速识别车辆是否属正规清运车辆,便于检查人员进行执法。
检查组第一站来到雁塔区西安国际中心项目,该工地当晚还未出土,出入口的冲洗设备能够正常运转,且人员均在岗履责。第二站检查组来到雁翔路上的雁翔文化产业创意谷聚集区工程现场,施工方正在对工地出入口进行清洗,检查组对工地现场的渣土车进行了检查,RFID手持终端显示,这里的车辆均符合运行条件。
随后,检查组来到高新区中大国际项目区,对出入工地的渣土车进行一一检查,仔细比对驾驶员的驾驶证、车辆备案证,并查看车身是否整洁,有无冒尖拉运等情况。检查发现,该工地的容貌监督员全部到岗到位,并且将所有检查的渣土车登记在案,包括车号、有无闯红灯、有无高尖拉运等。经过RFID手持终端的对比,这里参与渣土清运的车辆也均为申报车辆,且符合规定。
记者在现场看到,基本上各项目的监督、管理人员均坚守岗位、认真履职。同时,记者留意到,渣土车夜间行驶比以前规矩多了,闯红灯、高尖拉运、超速行驶、遮挡号牌等情况已很少见,而且渣土车车身也比较干净。